192023.06

医疗信息化深度报告:医疗信创年度招标成交金额飙升

2023.06.19

图片


一、需求端:医疗 IT 行业空间广阔,长线增长可期


医疗信息化涵盖范围广,以“三医”IT 系统建设为主。狭义上的医疗信息化参与主体为以医院为主的各类医疗机构,具体的产品和业务包括医院管理信息化系统(HIS)、临床管理信息化系统(CIS)、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GMIS)等 IT 系统的建设,是使医疗服务环节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广义上还涵盖医疗支付环节、医药流通环节及其他相关环节的信息化,例如远程医疗、药品信息追溯和医保控费等。


图片

医疗信息化含义


中游应用软件及解决方案商为产业链的主要玩家。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上游为医疗设备、基础 IT 软硬件和基础云服务供应商等;中游为应用软件及解决方案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疗 IT企业,是本报告主要讨论对象;下游需求端主要为以医院(公立医院)为主的各级医疗机构,还包括居民个人和卫健委、医保局等卫生管理机构。


图片

医疗信息化产业链


行业发展历经四阶段,整体建设水平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跟随 HIS→CIS→GMIS 的国际医疗信息化发展普遍路径,中国医疗信息化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先后经历管理信息化、临床信息化、集成平台化、区域医疗互联互通四个阶段,使中国 HIT(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医疗信息化)从早期的单机单用户发展至部门/全院级应用;从以人、财、物的管理为中心,开始向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临床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局限在医院内部,迈向区域医疗互联互通应用尝试;从基础的业务数字化和流程线上化,逐步探索大数据、云计算、AI 等前沿技术对医疗各环节赋能。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整体建设水平落后一个时代。美国于 2009 年颁布 HITECH 法案,提出有效使用(MU)的概念标准并设置奖惩措施,促使美国的电子病历系统于 2015 年就已实现高度普及。根据 AHA 数据,截至 2015 年,96%的美国医院拥有经过认证的电子健康记录;84%至少采用了基本的 EHR 系统,覆盖率比 2008 年增长 9 倍。之后美国医疗信息化主要用于支撑责任医疗系统的实现,核心是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以及控费。现阶段美国 HIT 市场竞争格局稳固,Epic、Cerner 和 Meditech 占据绝对优势,而中国 HIT 经过30 余年的发展,实际进程仅完成全员级电子病历推广且应用水平级别仍低,医疗信息化各细分领域集中度均不高,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参与者众多。


图片

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根据 Frost&Sullivan2016-2020 年,中国狭义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从 67.5 亿元增长至 145.0 亿元,CAGR 为 21.1%;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474.3亿元,2020-2025E 的 CAGR 为 26.7%。根据 IDC 数据,中国医疗行业 IT 支出在 2021 年达到494.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6 年将会达到 920.7 亿元人民币。我们认为支持医疗 IT 未来高增长的需求端逻辑主要有以下五点。


图片

2016-2025 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狭义)


1. 短期内受政策强指引,“以评促建”之后的新一轮发展周期将开启


医疗信息化内生需求较弱,因此早期推进缓慢。美国医疗信息化起源于医疗机构自发建设,由于 IT 技术不是医疗机构的根本竞争力,因此在满足人财物管理的 HIS 系统建设完成后,医疗机构对 CIS、GMIS 的后续建设和升级改造的主动性较弱,依赖政府引导:1996 年 HIPAA 法案赋予美国国家生命与健康委员会医疗标准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使命,是政策面推动的开端;2004年美国布什总统发布 13335 号总统令,明确要求 10 年内在全美实现电子病历;带奖惩机制的政策对医疗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2009 年奥巴马政府的 HITECH 法案通过“胡萝卜+大棒”的形式开启美国 HIT 强政策周期;此后还有平价医疗法案(2010 年)、MACRA 法案(2015年)和 21 世纪医疗法案(2016 年)等重磅政策,将深化电子病历发展与支付方案改革相结合。


图片

美国医疗信息化行业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医疗信息化遵循相似的发展路线,从“适当推进”到“加快发展”再到“积极全面推进”,其中带“奖惩属性”的政策起积极促进作用。自 2009 年新医改首次将医疗信息化写入政策以来,每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国家接连颁布规范标准类、鼓励支持类等多种政策;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具体措施紧密跟进。2018 年底发布的电子病历评级政策是医疗信息化“以评带建,以评促改”的开端,后续陆续构建了智慧医疗(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互联互通四大评价体系,并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极大地保证 HIT 实施效果。


2022 年底,由国家卫健委、中医药局、疾控局等多部门最新印发的顶层设计类重磅政策《“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对“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区域医疗互联互通、智慧医疗等发展作出明确指引;早前发布的《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 年)》等多项要点、时点较为清晰的政策,预期也将在疫后重回建设正轨;叠加 2023 年“数字中国”大背景,开启医疗 IT 行业下一轮景气上升周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医疗信息化部分重要政策一览


图片

医疗信息化相关评级标准简介


2. 老龄化社会下,日益增长的全民健康需求是医疗 IT 长线发展的根本逻辑


老龄化社会将催化大量的医疗健康需求,然而我国医疗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 2021 年末,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20056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4.2%;老龄人口基数大、慢性疾病患病率高,2018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群患慢性疾病比例为 62.3%。根据《“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在时代趋势下,以医院为主的各类医疗机构的业务规模、管理复杂程度和医疗服务供需缺口可预见将大幅扩张,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人员供给不足、协作效率低等痛点。


图片

(左)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占比

(右)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人口总量及占比


为缓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国家推进医疗新基建。以新建各等级医院为例,截至 2021年底,全国三/二/一级医院数量分别达 3275/10848/12649 家,合计数同比增长 4.37%;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944.8 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至 6.70 张,而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2021-2025 年)》,2025 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指导性目标为 7.40-7.50张。医疗新基建将带来医疗 IT 系统新建及扩容改造等需求。


 

图片

国内各级医院数量(单位:座)


我国医疗资源存在严重错配,人民“看病贵、看病难”。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 年,总数占比为 12%的三级医院承担了 60%以上的医疗服务工作量,即承担 22.3 亿人次就诊;我国东部地区医疗资源显著多于中西部;农村及边缘地区医疗需求大但优质医疗资源严重匮乏。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设立医联体/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由此将带来一系列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需求。


医护人员供给不足、医疗效率低等院端管理与服务的压力,也可通过全业务场景的数据化构造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来解决。医疗信息化是满足人民医疗健康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价值愈发凸显,即有效帮助医疗机构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提升民众就医体验,逐步成为医疗机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3. 技术衍生新机遇,信创催生新商机


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逐步从过往以流程建设为主,向以患者为中心的面向诊疗过程发展,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出各类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临床诊疗行为为导向的临床信息应用系统产品的需求。


前沿科技赋能医疗信息化建设。根据 CHIMA 调查,物联网、大数据、AI、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信息化建设在未来两年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前沿技术将创新医疗诊断与决策的方式和渠道,变革医疗信息共享和服务模式,推动智慧医疗持续发展。例如,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化本地部署,“医疗云”具有成本低、易运维、部署快三大优势;5G 低时延保障远程手术精度,深化远程医疗服务能力;“AI+大数据”可通过算法及模型将海量且高速累积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辅助临床诊疗;物联网通过“人机交互”、“双机交互”实现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感知和处理,并催生可穿戴医疗器械、智能病房等新兴行业。


图片

2021-2022 年度中国医院未来 2 年内将采用的新信息技术

图片

“云数物智移”等前沿科技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新机遇


医疗信创建设如火如荼。经过了“2+8+N”党政行业的试点阶段,目前信创建设已推广到医疗、教育、金融等 8 大重点行业领域。医疗信息系统业务量庞杂,确保医疗信息系统安全自主可控刻不容缓,医疗信创年度招标成交金额飙升。信创硬件先行,软件随后,涉及医疗环节诸多业务流程。2015 年之前,医院所购买的系统大多基于 Win7/XP 开发,随着医疗信创的持续深化,此前基于 Windows 所开发的系统有望迎来国产化更迭。


图片

医疗信创年度招标成交额(万元)


4. 突发公卫事件暴露行业短板,凸显医疗 IT 价值


历史上两次突发公卫事件极大促进中国 HIT 进程。2003 年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卫系统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推动包括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以及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在内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短板,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疫情防控,公卫信息化、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建设及改造加速。以公卫龙头创业慧康为例,2020 年其公卫订单同比增速近 40%。疫后公卫信息化建设需求有所放缓,但完善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区域公卫一体化仍是政策主线,公卫 IT 市场将持续增长。


疫情“放开”导致短期内医疗系统压力骤增,医疗 IT 的疏导作用显现。2022 年底“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政策陆续推出标志疫情防控逐步放开,新冠病毒社会面感染人数迅速增长,各地医疗系统压力加剧。以北京为例,自“新十条”发布不到一周之际,12月 11 日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达 2.2 万人次,是一周前的 16 倍;120 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 月 9 日达 3.1 万次,为常态时的 6 倍。为了满足人民就诊需求,在 2022 年 6 月还明令禁止的互联网医疗首诊(此前互联网诊疗仅被限定在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于同年 12 月在《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中明确新冠症状患者的互联网首诊放开。虽然政策具有临时性(目前多个省市已收回首诊权),互联网医院建设与运维热度暂时消退,但长远来看互联网医疗的想象空间依然巨大。


5. 长期来看 B 端医疗信息化投入有保障,C 端付费意愿提升


目前医疗 IT 行业以 B2B 为主,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和医保局等监管机构话语权强势,是绝对的买方市场。主打 B2C 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仍以“医药电商”为主要变现模式,难以摆脱“卖药”的刻板印象;由于居民的医疗消费习惯高度依赖医院和政府,在线问诊、健康管理等在线医疗服务的整体付费意愿不高,尚未成为互联网医疗企业成熟的规模化盈利模式,亟待探索与发展。


医院作为医疗 IT 行业下游的大 B 端,大多制定了固定的 IT 预算。根据 CHIMA 调查,2021-2022 年,有 87.76%的医院每年均制定固定的信息化建设预算,三级医院这一比例达到更高,为 96.35%,预算情况较 2019-2020 年有所提升。2021 年,约 66%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占年度总收入的比例不超过 1%,投入比例在 1%~5%(含)的医院占比约为 19%,投入比例在超过 5%的医院仅占比 3.48%。而多年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医院的研发投资已占医院年收入的2%~4%[1]。对标美国,我国医院对 HIT 的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可分为本院自筹、财政投入、合作与借贷和其他。其中,本院自筹方式的三级/二级/其他医院占比分别为 98.1%/94.4%/77.0%;财政投入方式的三级/二级/其他医院占比分别为 36.9%/31.4%/41.7%;合作和借贷方式三级/二级/其他医院占比为 12.3%/8.4%/5.0%。因为本院自筹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所以我们认为宏观经济下行以及防疫造成的地方财政压力对医疗信息化短期内存在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影响有限。同时,2022 年下半年医疗贴息贷款、补助资金政策密集出台,有望补充医卫采购端的资金弹药。此外,深入发展医疗信息化将助力医院精益管理,提高医院资源的单位效益,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从而反哺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形成正向循环。


图片

(左)2021-2022 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预算情况

(右)2021 年信息化建设资金年度投入比例

图片

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情况


国民对健康消费的意愿性加强。根据京东健康 2023 年最新调研,疫后“保持身体健康”以高达 88.72%的受访者占比成为国民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方面;健康品类是疫后消费意愿增加最明显的品类,而且几乎不受年龄、地区、家庭情况及收入差异的影响,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高意愿性;高频、高意愿的健康消费趋势不仅出现在一线、新一线城市,过去三年的经历,也让基层地区的健康消费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考虑到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资源紧缺且不平衡、疫后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以及居民健康消费习惯改变,我们认为医疗服务的 C 端付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将持续加强,有望推动潜力巨大的 B2C 模式的发展。